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,你知道几个?
佚名·2023-10-07 17:09浏览次数: 138
什么是技术革命?
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。 一般来说,科学革命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,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;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,表现为生产工具和技术工艺的改进。 主要变化。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起点。 科学革命带来技术进步; 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。 先进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。 主要成就和特点: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超级人类科技,棉纺织: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 动力:瓦特改进的蒸汽机(1785年) 交通:富尔顿- 轮船(美国,1807 年); 史蒂芬森——蒸汽机车(英国),1814) 1.首先出现在英国,以英国为主体; 2、以轻工业为主; 3.基于steam...全部
科学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。 一般来说,科学革命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质的飞跃,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;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,表现为生产工具和技术工艺的改进。 主要变化。
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起点。 科学革命带来技术进步; 技术革命是科学革命的结果。 先进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反过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。 主要成就及特点: 第一次科技革命,棉纺织:发明了一系列纺织机械 动力:瓦特改进的蒸汽机(1785年) 交通运输:富尔顿-轮船(美国,1807年); 史蒂芬森——蒸汽机车(英国),1814) 1.首先出现在英国,以英国为主体; 2、轻工业为主导; 3、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; 4.技术发明主要来源于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。 第二次科技革命 1. 电力的广泛应用(西门子 - 发电机,格拉姆 - 电动机) 2.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造(卡尔·本茨 - 内燃机驱动的汽车,莱特兄弟- 飞机) 3.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(贝尔 - 电话,马可尼 - 无线电报) 1. 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。 2、新技术发明几乎在几个国家同时出现。 3、在一些国家,两次工业革命重叠,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开始。 、航空航天技术、电子计算机应用为代表,包括合成材料、分子生物学、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。
1、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,加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。 2、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、相互促进。 3、各领域科学技术相互渗透。 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: 1、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,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广泛建立; 2.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,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; 3、引起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,开启城市化进程; 4.改变了世界格局:东方从属于西方 5.自由资本主义发展,殖民侵略进入以出口商品为主的时期 1.发动两次鸦片战争,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.近代工业的出现(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) 3.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? 第二次科技革命 1.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; 2、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:垄断和垄断组织形成,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; 3、列强瓜分世界的力度加大,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; 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; 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。 4、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,世界力量格局发生变化; 列强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剧。 5、无产阶级壮大了,工人运动逐渐达到高潮。 一、列强不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,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。 中国已经彻底沦陷了。 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.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.中国人民救国运动的兴起(如维新运动、义和团运动、1911年辛亥革命) 第三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1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——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手段的变化; 2.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—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。
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变化; 3、推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——各地联系更加紧密; 加强国家资本主义和技术竞争;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拉大。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,既是机遇,也是挑战。 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 随着改革开放,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,科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机遇与挑战并存。 4、科学技术革命的哲学启示:(1)它的出现是实践的需要,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,它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(2)它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,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。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(3)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,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。
(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)五、如何面对新科技革命:(一)作为一个国家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为科学技术发展奠定物质基础。技术; 发展科教,落实科教。 强国战略; 重视人才,建立知识创新体系。
(二)个人努力学习,积极参加社会实践,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。 (三)从经济角度,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认识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超级人类科技,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效率,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。
(四)从政治学角度看,国际竞争焦点发生变化,决定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。 要充分行使国家职能,把振兴科技、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战略重点。 (五)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,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,机遇、挑战、压力并存。
根据本国特点,制定相应的经济、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,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。 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快速发展的道路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。 六、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:(1)第三次科技革命中,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得到了极大加强。
(2)科学提供了物化的可能性,技术提供了物化的现实性,生产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。 (3)对于科学来说,技术是科学的延伸; 对于技术来说,科学是技术的升华; 对于生产来说,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。
(4)三者相互渗透、相互影响,形成密不可分的趋势,如教科书引用的《苏联百科全书》第三版“科学技术革命”条目所述。 close
中国并不缺乏科幻基因。 早在20世纪八国联军签订《辛丑条约》,中国受尽屈辱时,梁启超创办了《新小说》杂志,创作了《新中国的未来》,这本小说描绘了一个场景其中“新中国”不再任人摆布,六十年后走向繁荣昌盛。 而且,他还翻译了法国科幻文学《世界末日》、凡尔纳的《海底之旅》和《十五个小英雄》。 陪同他的还有鲁迅。 鲁迅在日本小纹学园学习日语期间,翻译了著名的科幻小说《月球之旅》和《地下之旅》。 他提出——“引导中国人民前进,必须从科学小说开始”。
在两位先行者的带动下,科幻文学进入中国,承载着“新人”的使命。 如今,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动了一个多世纪,中国和科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。 然而,没有改变的是,它仍然影响着全国各地的一些人。
除了科幻小说,《科幻世界》杂志副主编姚海军的书架上还有很多科普书籍。 他觉得一个人如果喜欢科幻小说,自然会对科技感兴趣。 “科学爱好者”是姚海军对自己的评价。 以前他关注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贤者之石》系列丛书。 “现在,我更喜欢《新知识图书馆》,这也是一系列科学书籍。”
科幻小说不仅让他看到了“科学之美”,对于姚海军来说,更是一扇“时空之门”。 “每当现实遇到麻烦的时候,我都可以用它去宇宙深处旅行,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放松。而且,科幻小说视野广阔,时空跨度非凡。如果你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你的现实读科幻小说时,你常常会感到一种超然感。”
“未来物管理局”创始人季绍廷也有这样的感受,“因为科幻,所以常常有一种豁达的感觉。” 季少霆的父亲是一位科幻迷。 在她的印象中超级人类科技,父亲总是读一些儒勒·凡尔纳的小说。 。 她9岁时超级人类科技,父亲送给她一本《科幻世界》。 这本杂志向她介绍了宇宙,并陪伴她走到了今天。 因为喜欢科幻,她也开始关注科技。 在新华社担任记者时,季绍廷经常主动选择做一些科技报道。 从业10年,她获得了许多奖项,其中一些奖项与科学技术有关,例如“中国科学院科学之星奖”。
▲2017年6月8日,刘慈欣与未来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名为《三体宇宙》的开发计划。 “导演”季少霆介绍,与我们熟悉的“漫威宇宙”不同,“三体宇宙”将是一个关于“三体问题”的综合衍生发展计划
“科幻小说可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热爱,开拓人们的想象力,而且它对人的改变是巨大的,有些故事可以深入读者的内心。”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说。 。 据他所知,先读科幻文学,然后走上科学之路的人不只一两个。 天宫二号副总设计师、中科院有效载荷运输控制中心副主任饶军就是典型例子之一。
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甘肃省西北部。 这里,饶军正坐在工作室的电脑前,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显示的数据。 每当从中心发射卫星时,饶军都会这样做。 他不仅是天宫二号的副总设计师,还需要对每一颗卫星的飞行状态进行实时评估:“如果飞行状态有问题,我会尽快分析并处理。”找到症结所在。” 对于航天事业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,它将直接决定卫星发射方式的完善程度。 如今,饶军已承担过多项重量级发射任务:“天宫二号”、“神舟八号十一号”飞船、“墨子号”等,都是他的“老熟人”。
博士毕业后,饶军选择在这里工作,因为他觉得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距离太空、宇宙最近的地方。 “很科幻”是他对这个地方的定义。 “我从小学起就是一个科幻迷。科幻小说让我对宇宙产生了好奇。”他说。
科幻小说之所以能够承担科学启蒙的使命,是因为科幻小说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。
▲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创意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认为,国外科幻文学有所衰落,但在中国仍有可能继续发展。
“可以说,科幻小说是参照技术而创作的,如果脱离了技术,它就不再是科幻文学,而是奇幻文学了。” 吴彦说道。 这只是科幻小说的一个特点。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,它也具有批判和反思的意义。 但从根本上来说,反映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才是它的灵魂。
“在19、20世纪,科幻小说之所以风靡全球,就是因为它准确地表现了这种关系。但当时科技的发展相对缓慢,但今天,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科幻小说。” “更快。超出人类的想象,每天早上都有很多新的发现‘穿过’人体。这对科幻来说是致命的。所以未来,我相信科幻最终会消亡。” 吴彦说道。
到那一天,科幻小说或许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 即使它可能会消失,但它仍然辉煌。 因为它让很多人抬起头来展望未来……